一网通办 HOME English

新于工 匠于心 ——当非遗遇到新工科

2023年05月15日 阅读量:186返回列表

白云深处,有什么瑰宝

历久重逢而弥新

没有文字的民族,靠什么记录

这千年的时光

羌绣是云朵上的花蕾

是针尖上的国粹

走进她

见云端上的非遗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5月13日15:00,由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承办的第十届老员工文化艺术节暨第三期红石榴综合素质训练营特色项目“蜀色羌韵——见云端上的非遗”羌绣文化体验活动在犀浦校区三教一楼下沉广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得到伟德BETVlCTOR1946党委员工工作部、党委统战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

匠心 一场关于历史与发展的对话

“让云朵上的针线飞出大山”。王晓芳——是绣娘,更是羌文化的传播者。本次活动邀请到了羌族刺绣州级传承人王晓芳女士进行访谈。王晓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同学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栩栩如生的羌绣世界。在她的讲述中,羌绣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羌绣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以及经久不衰的文化生命力。

王晓芳坚信,文化精神上的富有也终将促进生活的富有,羌绣不仅是用来看的,更要让它产生价值,让更多的人通过羌绣这门技艺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她主动加入了家乡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大禹农庄”,与当地景区合作,以“传承羌绣技艺,弘扬羌族文化”为宗旨,在挖掘、保护羌绣文化的基础上,将古老的羌绣技艺与各类时尚元素相结合,开发系列创新羌绣产品,为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起传播、发展的平台,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沉浸式体验羌族文化特色浓厚的匠作手工,更为异地搬迁的妇女同胞创造了再就业的机会,将传统的“指尖技艺”发展为“指尖经济”。

传承 一次沉浸式的多彩文化体验

羌族刺绣艺术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的象征表现。羌族刺绣图案清秀精致,内涵丰富,生动地表现出羌族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的性格。

在羌绣文化体验环节,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踊跃。同学们尝试羌绣绣法教学,了解独具匠心的羌绣工艺;近距离接触羌绣作品,目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试穿羌族服饰,领略羌族服饰的精美别致。对羌族而言,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是不能截然分离的,羌族刺绣上的那些绚丽多姿的图案和羌族音乐舞蹈的明快质朴,实际上凝聚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随着富含羌族韵律的音乐响起,现场师生纷纷上前跳起了羌族萨朗,羌族音乐舞蹈文化所展现出的感染力,更是让在场观众感受了传统羌族文化的惊艳魅力。

创新 一个来自新工科员工的妙想

艺术插上科技翅膀,让非遗羌绣“活”起来。来自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智能建造专业的黄宇罗同学上台分享了他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刻羌族纹饰的全过程,从了解纹饰内涵、用计算机建模到3D打印、渲染上色,一个个逼真的模型证明了从多元角度去探索和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可能性,这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场的同学们踊跃发言举手,从不同的角度分享自己对于非遗保护的感悟。

“自信自强”和“创新”是羌绣能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根本,在乡村振兴的路途中,作为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理念的新工科学院,我们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继续把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元素充实到新的羌绣作品中,绣出新时代的民族史诗,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们了解像中国羌绣这样的非遗技艺的美丽与神奇,让更多更优秀的传统文化站上世界舞台。

本次活动融合理论和实践,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同学们更直观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精致秀丽的羌绣之美。此外,活动创新性地结合了学院“新工科”的学科定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智慧引领文化传承、智能驱动文化发展,基于新工科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思维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进一步激发青年员工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使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思考。


文字:敬春元、何若琰

图片:杨晨、刘磊、刘子溪